最近戶外教學的時候巧遇了螳螂的螵蛸,低年級的小朋友都好奇地問著,
那是誰的家啊?中高年級的小朋友都直接回答:那是螳螂的家呀!而且裡面
還住著2~300隻的小螳螂。那~大哥哥、大姐姐你們為什麼知道呢?
台灣寬腹螳螂的螵蛸
台灣寬腹螳螂的螵蛸
台灣大螳螂的螵蛸
喔!~原來是因為107年初冬的時候,李老師從戶外帶回寬腹螳螂的螵蛸,飼養
於安親班,牠們於108年5月中旬孵化,李老師與小朋友藉此就近觀察螳螂的
成長 。
螳螂小檔案:
螳螂--動物界、節肢動物門、昆蟲綱、螳螂目、螳螂科、約400屬、1800種。
三角臉、鐮刀手、僅食活體,且會同類自相殘殺,大吃小,雌蟲於交配時會
吃雄蟲,以補充養分。
螳螂的卵囊,稱為螵蛸,母螳螂於產卵時,同時分泌泡沫狀膠質被覆他的
卵粒。這些泡沫狀膠質很快硬化之後,便形成保護作用。佑孳小朋友於戶外
教學見過螳螂在月桃葉背面產卵,亦曾記錄過一齡的若蟲從卵囊出來的情形
,活動力很強,還散布於教室、天花板、牆壁,之後移置後花園飼養,數量
還高達200~300隻。
由於一齡落蟲很小(約7mm),只能吃較小的昆蟲,如番石榴葉上的蚜蟲、
螞蟻等,一齡若蟲死亡率極高。
經過十幾天,一齡螳螂蛻皮二齡,體長約10mm,有著翠綠色的身形。
三齡的身長約17mm,食量增大。 四齡的若蟲體長約25mm,會吃果蠅、
紋白蝶、及其他小昆蟲。螳螂在四齡前約兩星期蛻皮一次。
臺灣花螳螂若蟲
微翅跳螳螂若蟲
五齡的若蟲身長約35mm,會吃小蝗蟲、小螽斯等小昆蟲。六齡的若蟲約
40mm,食量增大,在後花園的小昆蟲都不見了。七齡的若蟲約49mm,因附
近住宅區僅佑孳有後花園,發覺常有麻雀、白頭翁、喜鵲駐足,螳螂的數量
銳減,可能因體型較大,較易為鳥類發現。八齡的若蟲身長約55mm。
九齡的若蟲身長約62mm。
若蟲經過8~9次的蛻皮,才成為有翅的成蟲。8齡的若蟲背部已長出翅芽,
九齡的若蟲為母螳螂,齡數的差別是為了防止近親的交配,進而產生隱性
的疾病。
大自然的繁殖,有著它的道理。
觀察後野放成蟲於野外,讓牠們有寬廣的自然環境。
小螳螂(螳螂科/污斑螳屬) : 特徵是前腳腿節(最粗的一節)內側具米白和黑色
相間的明顯斑紋 , 前腳基節內側基部附近有一段黑色斑紋 。
大螳螂(螳螂科/大刀螳屬)
台灣寬腹螳螂(螳螂科/斧螳屬)翅膀有兩個白色水滴狀班點。
以下六張螳螂圖片,攝於-台中科博館立體模型。
海裡的螳螂,稱為蝦蛄。
我們的小發現:
四齡以後的若蟲大約3~4星期蛻皮一次,會吃掉比自己形體小的螳螂若蟲。
而且當中還發覺螳螂都是倒立著蛻皮,也知道螳螂雌,雄的分別:母螳螂
腹部六節,公螳螂腹部八節,母螳螂體形較大。
螳螂成長是經由卵、若蟲、成蟲三階段、故是屬於不完全變態。
天敵:鳥類、爬蟲類和鐵線蟲 。
PS:鐵線蟲幼蟲寄身孒孓,水蠆體中,因食物鏈的因緣進入螳螂的體內,
螳螂成為中間寄主,直到成蟲階段,必須回到水中產卵,驅使螳螂至水邊
,這就是我們佑孳小朋友曾在木柵動物園、北埔冷泉、蓬萊溪所看到 。
螳螂淹死在水裡,而且小朋友也3次親眼目睹25~30公分長的鐵線蟲由螳螂
身體末端鑽出的情形。
鐵線蟲寄生的螳螂,會被驅使走近河邊...
小朋友們在佑孳後花園,觀察螳螂若蟲期的成長,於戶外教學中實際了解
成蟲期羽翅的變化,在交配時雄螳螂可能碰到了危險,及鐵線蟲寄生的可怕
(北埔冷泉所拍攝)相信佑孳同學們,對昆蟲有更深曾的認識 。
以上課程都是佑孳學苑在戶外教學,所拍攝及李老師實地講解,希望佑孳
小朋友們 ,都能珍惜學習機會確實了解,
那麼我們下次戶外教學再見囉
走讀台灣 - https://yowtzy.pixnet.net/blog/post/356884768
您家的孩子還在死背學科、寫評量嗎?
您有沒有想過,孩子們對於學習其實可以是充滿熱情及充滿歡笑的?
佑孳學苑的教學,總是以活潑、趣味、親自體驗
來讓孩子們深刻學習並且能夠觸類旁通。
透過佑孳的生動教學,課本的知識不再是呆板的背誦,而是親身體驗與深刻的學習
佑孳相信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與學習 . 為今天的行程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!!!
視野決定你的腳步 歷練成為你的膽識 佑孳鮮活你的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