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地表環境各有特色,環境中除了除了非生物,還有生物 。
台灣生態環境中---非生物種類---岩石、土壤、空氣、水
「東老西幼」台灣的地層年齡 :
台灣島的前世,是歐亞大陸邊緣的海洋沉積岩層。受到菲律賓板塊的推擠,原本
「下老上幼」的沉積順序逐漸扭曲破壞,地底的古老岩層也在造山運動中翻轉推升
至地表,使得台灣在中央山脈與西部海岸平原間的地質年齡分布,呈現「東老西幼」
的排列。台灣除少數地區外,都屬於年輕的新生代地層。
岩石
山地種植茶樹 ( 八卦茶廠 )海拔 1000公尺---1300公尺
丘陵公園綠地 ( 十八尖山公園 )
平原土壤和農作物 ( 新埔農作 )
溪流和水庫 ( 乾涸的石門水庫 )
台灣生態環境---生物種類都棲息在特定的環境中
海洋--台灣四面環海,水域深淺、海水溫度高低不同。(大陸棚、太平洋)
濕地--河口濕地--海水、淡水交會處及河川上、中、下游湖邊濕地。
高山--台灣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有 268 座,有草原、寒原環境,氣溫低、風勢強。
森林--台灣森林茂密,分屬亞熱帶、溫帶、寒帶,提供多樣生物的棲息地。
海洋 ( 海豚、海龜 ) 基隆潮境海洋中心
山地 ( 山羌、台灣長鬃山羊、台灣水鹿 )---1000公尺以上高山有森林、箭竹等。
丘陵 ( 莫氏樹蛙、石虎 )---高低起伏較小的山丘,有樹木、溪流等。
溪流區 ( 莫氏樹蛙 )
丘陵地 ( 石虎 )
平原 ( 竹雞、梅花鹿 )---地勢平緩起伏小
河川溪流 ( 拉氏清溪蟹 、馬口魚 )--河川因坡陡而湍急
河川 ( 拉氏青溪蟹 )
河川 ( 馬口魚 )
人類開發對地表環境的影響 :
開採森林、礦場若未做好山坡防護,下雨時容易造成土石流或山崩。
河堤整修、在河川大量採砂石,遭大雨時,易使河川改道、土石流失。
適度的開發可增加可用土地面積,過度開發會破壞自然環境,使其中生物消失。
透過整治可防止環境持續惡化下去
宜蘭安農溪河道環境改善計畫
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拆除了七家灣溪的攔砂壩,讓保育類的台灣櫻花鉤吻鮭,數量
逐年增加。
變動的地表環境 :
岩石---顆粒大 ( 最粗糙 ) 切割後可蓋石板屋 (魯凱族 ) 、或舖登山步道。
澎湖 (玄武岩 )
台灣東北角南雅奇岩 ( 大埔層砂岩 )
南庄南富村 ( 蘇鐵化化石區 )
沙---顆粒較小 ( 粗粗的 ) 工程施工時使用
土壤---顆粒最小 (最細 ) 種植農作物、樹木
佑孳 ( 開心農場 )
佑孳 ( 開心農場 )
雨水改變地表環境實作 :
混和土堆上澆水 :
土壤高度會降低,水流也因為有泥土而變黃。
土壤最容易被水沖走,土堆表面也會出現溝紋。水越大,溝紋越深,顆粒越小的砂石
也被搬得越遠。
地表因為雨水作用會產生新的樣貌。
豪雨容易造成土石流,地表物質被般的速度快、且距離遠。
如何做好地震防災
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在1999年9月21日這天的凌晨1點47分,於車籠埔斷層
錯動抬升,引發了芮氏規模7.3的強烈地震,造成了2415人死亡、29人失蹤、
、11305人受傷,10萬間房子倒塌,可以是台灣百年來最大的地震災難之一。
車籠埔斷層 (南投竹山)---921地震教育園區
地震的常識 :
震源深度 : 震源到震央的垂直距離。
震源 : 地震得發源處,都在地面之下。
震央 : 震源垂直於地表的交會處,也是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地方。
地震規模 : 芮氏規模(M),以數字1~9表示,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。
震度 : 人所感受的震度或建築物因地震遭破壞的程度。從0級~7級,再細分成10級。
車籠埔斷層 (台中 霧峰)---921地震教育園區
https://yowtzy.pixnet.net/blog/post/353255374
台中石岡壩 ( 車籠埔斷層 )
台中霧峰 ( 921地震教育園區 )
而當時「光復國中」運動場、學校校舍都因斷層錯動、河床隆起而產生嚴重毀壞,為
記取這次地震帶來的災害,政府將「光復國中」原址規劃「國際級原址保存紀念館」
,將此地保存為防震教育的活教材。
還有最具逼真震撼力的「地震體驗劇場」透過影片播放,模擬地震時的搖晃震動。
參觀完「影像館」,我們來到「毀壞教室展示區」及「車籠埔斷層保存館」
並且目擊了地震遺址景觀:車籠埔斷層
我們先來認識地球 :
認識斷層
橫移斷層
正斷層
逆斷層
名間斷層與橫山斷層
地震前 :
在這裡,我們學習到地震前的防護注意事項,例如:注意電源、水源、瓦斯開關
及檢測消防設備等。因為地震是不可預測天災,所以平時就要做好防護措施!
地震中 :
地震中則要注意:保護頭部、關閉電源及瓦斯、勿搭乘電梯及慎選出口、
避免推擠等。
地震後 :
地震後,要作急救處理或檢查瓦斯,並且遠離受損建築及使用樓梯疏散。
2022/9/18 台東規模強震6.8
這地震前、中、後的三點防護都是十分重要的喔!
我們也學習到「地震感應」分級表,原來啊,中央氣象局將震度分為七級---
震度0級為無感地震,1級、2級、3級分別稱為:微震、輕震、弱震,4級為中震
,而震度5級、6級、7級,則分別稱為:強震、烈震、劇震。
地震報告中的地震規模顯示為 5.3 時,各地距離與震央遠近不同,會有不同搖晃程度。
接著我們來到「地震工程教育館」
在「地震工程教育館」中高年級的孩子們也嚐試了許多實驗。
像是:「土壤液化的實驗」
「建築物減震技術與地震波頻率實驗」
「打通牆面與頂樓加蓋」減少應力的實驗,還有「貴重物品隔震實驗」
由於地震不可預測又容易造成大災害,為了因應此,國內建築物隔震技術採用了,
「鉛心橡膠支承墊」來防震。
目前也有IRIS全球地震監視系統,即時偵測地震的發生位置。
地震所引發的地表變化 :
1 地表隆起 2 山崩 3 堰塞湖 4 土壤液化 5 建築物倒塌
最後,為了讓孩子了解建築材料和應力結構,館內還特地開闢了一園區讓孩子DIY
以上課程都是佑孳學苑在跟著自然課本遠足趣,所拍攝及李老師實地講解,希望
佑孳小朋友們 ,都能珍惜學習機會確實了解,
那麼我們下次戶外教學再見囉
走讀台灣 - https://yowtzy.pixnet.net/blog/post/356884768
您家的孩子還在死背學科、寫評量嗎?
您有沒有想過,孩子們對於學習其實可以是充滿熱情及充滿歡笑的?
佑孳學苑的教學,總是以活潑、趣味、親自體驗
來讓孩子們深刻學習並且能夠觸類旁通。
透過佑孳的生動教學,課本的知識不再是呆板的背誦,而是親身體驗與深刻的學習
佑孳相信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與學習 . 為今天的行程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!!!
視野決定你的腳步 歷練成為你的膽識 佑孳鮮活你的思維